9月2日,《人民日報》刊登了一幅題為“拾稻穗 免浪費”的圖畫,畫面中的大娘笑容滿面地背著竹筐、拿著剪刀,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撿拾遺漏的稻穗。
全社會都在大力宣揚節糧愛糧、端牢飯碗的大背景下,撿拾稻穗,確保顆粒歸倉,實為必要之舉。
看到這幅畫時,我想到了自己的姑媽。早些年,姑媽因為腿腳不便,家里只種了幾畝薄田,每到收割季節,她便拿著蛇皮袋子到稻田里撿拾遺漏的稻穗,也能獲得不少的口糧。那時候,都是采用人工收割,家里的勞動力很有限,幾乎沒有人也沒有精力去田里撿拾稻穗。只有像我姑媽這樣的困難戶才去做這等“小事”,亦屬無奈之舉。
不管是因為必要,還是出于無奈,此舉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糧食被浪費在田間地頭,保證了糧食顆粒歸倉。而據《湖北日報》報道,有調查顯示,某地餐飲浪費在2018年達到30%,甚至高達50%。其中,有七成是源于“好面子”,基本為公務接待、商務宴請,亦或是婚喪嫁娶、生日、升學等各種宴席上。
換言之,糧食很少被浪費在田間地頭,而是在餐桌上造成了大量浪費。受傳統民俗文化影響,部分單位和個人礙于餐桌上的“面子情結”造成大量浪費,實在令人心痛。不過,令人感到欣慰的是,該地餐飲浪費在2019年下降到10%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“光盤行動”已經深入人心,“小盤半份”“N-1”點餐模式正被大力推廣,各單位、學校、餐廳等都積極響應“帶頭節糧愛糧,拒絕餐飲浪費”“厲行節約,拒絕剩宴”等號召,避免舌尖上的浪費,長此以往,文明餐飲必定蔚然成風。
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當我們再次記起或聽到小學生朗讀這首詩時,想必心中會有著不一樣的感受,也必定會付諸不一樣的行動。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之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”,我們有理由相信,廣大中國人民一定會牢記并踐行中華民族勤儉節約、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,為助力脫貧攻堅、實現全面小康,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。(金光明)